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优配速至优配速至,2025年的立秋带着“秋包伏”的暑热如约而至。这个被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定义为“万物始肃”的节气,恰似一面映照党员干部成长规律的明镜——从“凉风至”“白露降”到“寒蝉鸣”的三候演变,暗合着“守初心”“担使命”“勇作为”的党性锤炼三重境界。
一候·凉风至:在“秋老虎”里守住政治定力。古籍载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,但现实往往是“处暑十八盆”的持续高温。如同当前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,“四风”问题得到遏制,但仍需警惕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。在江苏某乡镇,一位基层干部带领抗旱工作队连续36小时奋战在一线,他们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,结出层层盐霜,却用这样的“汗水指数”换来了群众满意的“幸福指数”;重庆某社区书记创新推出“晨访夜谈”工作机制,顶着40℃的酷暑走访居民,短短一周就收集到127份详实的民情日志——这些基层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,真正的“凉风”不是来自季节更替,而是源于“我将无我、不负人民”的赤子情怀。这深刻启示我们:要驱散政治生态中的“秋老虎”,不能指望自然降温,必须依靠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用滚烫的实干热情去温暖、去焐热,让为民服务的清风吹遍每个角落。
二候·白露降:用“晒秋”智慧破解发展难题。农谚云“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”。“晒秋”民俗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,村民将火红的辣椒、金黄的玉米、橙红的柿子铺满木质晒架,层层叠叠的民居与五彩斑斓的农作物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丰收图景。浙江“两山”实践则开创了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范式,通过发展生态旅游、培育绿色产业,使原本“养在深闺”的竹林茶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。在乡村振兴一线,某驻村第一书记创新性借鉴“晒秋”的展示理念,运用新媒体技术为深山里的土特产搭建展示平台,通过直播带货让野生菌菇、山核桃等“养在深山人未识”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。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科学论断,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发挥新时代发展特有的辩证智慧,既尊重地域特色差异,又善用现代技术手段,更注重发挥制度优势,书写高质量发展“丰收答卷”所需的“中国式解决方案”。
三候·寒蝉鸣:警惕"贴秋膘"式作风反弹。《淮南子》记载“寒蝉应阴而鸣”,生动体现了自然界对时令变化的敏锐感知,这种见微知著的警觉性尤其值得党员干部深思。某地政务服务中心开展“秋风行动”,精简审批材料43%;某省纪委监委紧盯“节日病”,查处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21起。但也要看到,少数党员干部还存在“歇歇脚”的松懈心态,就像民间“贴秋膘”的旧俗已不符合现代健康理念。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,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“蝉翼之警”的危机意识,既要在制度层面建立长效机制,更要在思想层面筑牢堤坝,否则就会陷入“一篙松劲退千寻”的被动局面。当前正值全年工作冲刺阶段,更需要以“寒蝉鸣秋”的自觉把握时与势,在为民服务中展现新作为,让个人成长的“节气”与民族复兴的“农时”同频共振。
(潜山市五庙乡人民政府 汪恒)优配速至
赢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